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22篇
  免费   334篇
  国内免费   257篇
林业   183篇
农学   113篇
基础科学   164篇
  152篇
综合类   902篇
农作物   111篇
水产渔业   958篇
畜牧兽医   894篇
园艺   31篇
植物保护   205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102篇
  2021年   163篇
  2020年   136篇
  2019年   165篇
  2018年   98篇
  2017年   144篇
  2016年   150篇
  2015年   134篇
  2014年   140篇
  2013年   201篇
  2012年   195篇
  2011年   212篇
  2010年   151篇
  2009年   163篇
  2008年   150篇
  2007年   148篇
  2006年   141篇
  2005年   131篇
  2004年   97篇
  2003年   105篇
  2002年   94篇
  2001年   94篇
  2000年   74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58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贵州石阡河切尾拟鲿鱼食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9月~2013年7月对贵州石阡河采集到的176尾切尾拟鲿鱼(Pseudobagrus truncatus)的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切尾拟鲿鱼全年摄食量以春季和冬季比例最高,共计15类食物,动物性饵料为其主要食物。从饵料数量百分比来看,食物组成在季节上存在明显差异,春季双翅目(2.00%)、寡毛类(1.70%)等动物性饵料所占比例较高;夏季以双翅目(71.43%)为主;秋季以鱼卵(18.46%)为主;冬季以蜉蝣目(87.50%)为主。从饵料重量百分比来看,各季节同样以摄食动物性饵料为主,春季以水生昆虫类为主(30.00%);夏季以鱼类(37.50%)、虾类(30.83%)为主;秋季同样以鱼类(34.48%)、虾类(28.73%)为主;冬季以蜉蝣目(63.80%)、寡毛类(37.23%)为主。切尾拟鲿鱼食物组成差异与食物的季节动态有关。  相似文献   
992.
试验旨在研究补饲饲料中添加酸化剂对羔羊增重和腹泻的影响。选取处于同一生长水平的羔羊3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2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试验组分别添加Ⅰ型酸化剂、Ⅱ型酸化剂,添加量均为9 kg/t,对照组为不添加酸化剂组。试验预试期5 d,正式期28 d。结果表明:补饲饲料中添加酸化剂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羔羊体重,降低腹泻率,其中以添加Ⅱ型酸化剂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93.
暖季补饲精料对三江源区1岁放牧牦牛生长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暖季三江源区1岁高原型放牧牦牛生长速度潜力,于2014-06-08在青海省玉树州称多县歇武镇牧业村三社对1岁放牧牦牛进行精料补饲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试验36d(7月14日)、80d(8月27日)和120d(10月6日)时,补饲组牦牛的平均体质量分别达到(75.79±10.93)kg、(101.71±11.20)kg和(117.54±13.07)kg,而对照组牦牛的体质量分别为(71.00±10.03)kg、(90.90±13.36)kg和(101.44±12.19)kg,且试验80d时补饲组牦牛体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20d时补饲组牦牛体质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同时,夏初(6月8日-7月14日)、盛夏(7月14日-8月27日)和夏末(8月27日-10月6日)3个阶段的补饲组牦牛增质量和日均增质量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0项血清生化指标分析表明,除试验36d时补饲组牦牛乳酸脱氢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磷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和80d时补饲组牦牛血清尿素氮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血清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外,其他指标均差异不显著(P0.05)。可见,三江源区高原型牦牛在暖季"放牧+补饲精料"的饲养模式下,1岁牦牛平均日增质量为489g,是传统全放牧方式下(295g)的1.7倍,且对牦牛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不大,在产草量最高、牧草营养品质较好的暖季,适时合理的营养补饲能够有效挖掘出放牧牦牛具备的生长速度潜力。  相似文献   
994.
[目的]了解珠江口浅海主要经济鱼类资源增殖的生态背景,为开展南海近海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基于2011~2014年珠江口浅海的调查资料,对鳓鱼(Itisha elongata)、银鲳(Pampus argenteus)、乌鲳(Fornio niger)、斑点马鲛(Scomberomorus guttatus)、线纹舌鳎(Cynoglossus lineolatus)、宽体舌鳎(Cynoglossus robustus)、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三线舌鳎(Cynoglossustrigrammus)8种经济鱼类样品的食物关系、营养级、食性类型的季节性差异和营养结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珠江口浅海8种经济鱼类可分为3种食性类型:以浮游生物为主,兼食底栖生物和小型游泳动物的食性类型有鳓鱼、银鲳和乌鲳;以底栖生物为主,兼食浮游生物和小型游泳动物的食性类型有线纹舌鳎、宽体舌鳎、三线舌鳎和半滑舌鳎;以小型游泳动物为主,兼食底栖生物和浮游生物的食性类型有斑点马鲛.在营养级方面,珠江口浅海8种经济鱼类按食性可归属于3个营养级:杂食性鱼类属于第二营养级(鳓鱼),低级肉食性鱼类和中级肉食性鱼类属于第三营养级(银鲳、乌鲳、线纹舌鳎、宽体舌鳎、半滑舌鳎和三线舌鳎),高级肉食性鱼类属于第四营养级(斑点马鲛).[结论]桡足类、糠虾类、长尾类(细螯虾)、磷虾类和小型游泳动物(包括幼鱼)在珠江口浅海经济鱼类食物网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作为该海域中心渔场的生物学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95.
为研究饲料糖蛋白质比(C/P)和投喂率对异育银鲫生长和脂质代谢指标的影响,实验设计3组C/P水平为C24/P42、C32/P36、C40/P30的等能等脂饲料,每组饲料设2%、3%、4%各3个投喂水平,实验共9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24尾初始体质量为(2.40±0.10)g的异育银鲫,每天投喂两次,实验期50 d。结果表明:(1)C24/P42组终末体重(FBW)、特定生长率(SGR)、饲料转化效率(FCE)显著高于而蛋白质效率比(PER)显著低于C40/P30组(P0.05),C32/P36与C24/P42组差异不显著。4%组FBW、SGR显著高于3%和2%组(P0.05)。(2)鱼体组成仅受投喂率显著影响,3%、4%组全鱼及胴体水分含量显著低于而脂肪含量显著高于2%组(P0.05),3%与4%组差异不显著。(3)随着饲料C/P水平上升,肝脏苹果酸酶(ME)活性先升高后下降(P0.05),肝酯酶(HL)与脂蛋白酯酶(LPL)活性呈相反变化趋势,但总酯酶(TLP)活性无显著变化,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显著上升(P0.05)。随着投喂率增加,3%与4%组ME、HL、LPL、TLP活性及LPO含量显著高于2%组(P0.05)。综合生长和脂质代谢指标分析结果,异育银鲫适宜的饲料C/P水平和投喂率分别为C32/P36和4%。  相似文献   
996.
移动式虾塘投饵装置偏心抖料及抛饵系统优化与试验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虾塘饲料投喂自动化是必然趋势,移动式自主投喂是可行技术方案之一,抛料的均匀性和低破碎率是其基本要求。为实现这一目标,对应用最为广泛的抛盘式投饵系统机构进行了优化。通过封闭向量多边形法对投饵机偏心抖料系统铰链四连杆机构进行几何分析,获得最优偏心距;对不同折弯角度抛料盘进行运动仿真,通过抛料轨迹及数据验证分析,获得了抛料盘最优折弯角度,通过抛料试验获得装置优化前后的饲料分布密度,数据统计学t检验结果表明优化后饲料抛洒均匀性明显改善,破碎率有显著降低。对优化后的整机在虾塘进行了现场抛洒试验,结果表明与优化前相比能有效减少漏料量,降低饲料破碎率,提高饲料抛洒均匀程度,为移动式虾塘投饵装置推广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97.
对新育成籼型三系不育系祥A的生育特性及开花习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祥A比对照Ⅱ-32A(CK)株高略矮,单穗颖花数少,而单株穗数多;生育期对光温反应较敏感,播始历期(70~101 d)随播种期的推迟而缩短。祥A单丛日开花动态和花时分布情况与Ⅱ-32A(CK)相似,表现为开花高峰期不明显,花时欠集中,但开花历期较长,达12 d,其中午前花率高达71.2%,总柱头外露率为68.71%。  相似文献   
998.
为了解金银花尺蠖对金银花不同品种的取食偏好,采用直接观察法和对比称重法测定了金银花尺蠖对4个金银花品种的取食选择性,及其与金银花叶片物理性状及主要养分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金银花尺蠖对4个金银花品种的取食选择性和取食量大小均依次为野生品种九丰一号响水二号响水一号,选择率分别为36.78%、25.32%、20.56%和17.34%,取食量分别为27.54、21.37、17.82和14.21 mg/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趋性行为测定也取得了一致结果,与空气相比,金银花尺蠖对各品种的反应百分率依次为95.45%、89.32%、85.71%和83.68%。相关分析表明,金银花尺蠖取食选择性和取食量大小与叶片表皮毛密度、表皮毛长度、叶片含水量呈显著负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00和-0.999、-0.981和-0.996、-0.930和-0.975,而与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53和0.986、0.989和0.997。通径分析表明,蛋白质含量是影响金银花尺蠖取食选择性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999.
1000.
One of the bottlenecks in cultivating juvenile green abalone Haliotis fulgens is the lack of well‐adapted natural or formulated food for optimal growth. The goal of this study was to analyse the digestive gland structure of juvenile green abalone fed rehydrated natural feed, Ulva sp. (Chlorophyta), Eisenia arborea, Macrocystis pyrifera, Egregia menziesii (Phaeophyta) and Porphyra perforata (Rhodophyta), using histochemical techniques. Structure of the digestive gland was described, and proteoglycan granules were detected in the digestive cells. The abundance of granules was variable, depending on the feed provided to the abalone, and this was reflected in their growth. Granular content in digestive cells fed Ulva sp. was scarce, leading to low growth rate and high feed conversion ratio (FCR). Digestive cells of juveniles fed E. menziesii led to the best nutritional condition, including many proteoglycans cellular granules, best weight growth rate and a low FCR. Histochemical analysis of the digestive gland, differentiated by a modified Goldner trichrome method that included Alcian blue, was a useful tool for determining the nutritional status of farmed abalone, therefore recommended for assessing adjustments to the natural feed or formulation to meet the nutritional needs of abalo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